历史教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2019-01-29 14:41:45 作者:于国娟           浏览数:319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师引导三位一体教学法

一、教学法的形成

我校历史组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又结合我校实施的理解教育和自然分材教学,以及历史组全员参与的助手式分组教学实验,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在复习课这一课型上,我们形成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师引导三位一体教学法”,并在各年级全部推行。

二、具体实施方法

   (一)学案导学

每课每专题都要编写学案,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

1、学案的编制    
它一般分为以下个部分。       
学习目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拟定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达到的目标。

知识构成知识构成一般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体系、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摘引一些史料,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技能训练——典型试题。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是课下作业。       
这样,学案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2、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前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要讨论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小组成员,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分组。让学生自己推荐组长,组长轮流当。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协调能力。

2、明确教学各环节

组长检查统计预习情况和作业 ,将完成情况统计到学习清单上。

教师将本节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强调,并提出相应问题以及可参考的具体资料,讨论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教材重点、试题)。这期间教师不断巡视,及时指导各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体问题直接在小组引导学生解决。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再做统一的简要讲解,讲解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尽量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不轻易包办。这样就能充分利用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有成就感。

发言时,小组言人实行轮换这样即发挥优生的作用也给那些基础差,能力弱,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有些自卑感的学生机会让他们能获得尊重获得表现的机会,得到同伴的信任,逐渐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同桌互相提问重点知识

默写本课体系

学生做作业。作业的批阅以学生自批、互批为主,教师抽查统计跟踪。批阅后学生纠错,将问题标出,正确的在右侧三分之一的纠错空白处写上。

(三)教师引导

在实施此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充分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了解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将给他们带来的好处,通过小组合作,自己不仅可以学会学科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各种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前充分备好课,预见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上课时,在学生讨论前要将本课的重点指出。学生讨论时,要不断巡视,密切注意、了解、解答学生的问题。解答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在思路、方法方面多加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

同时,及时纠正那些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的问题避免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4、加强跟踪。及时检查小组统计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和完成作业;定期收学案、作业,了解学生完成的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5、做好成绩统计,对表现好的小组奖励。

制定成绩曲线图,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历次成绩标在表上,直观地了解成绩的变化情况。及时统计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以上次成绩为参照,将学生成绩按上升和下降的名次

相加减。

随时加分。平时学生的课堂合作、作业完成的质量、课堂笔记等都要随时加分,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给学生鼓励,避免只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最后,每组合计,各组排出名次,期末进行奖励。

三、实施效果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责任感增强,

    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加减分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便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能成为最棒的小组,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有强烈的自尊心的,他们不想被同学瞧不起,也想更好地展示自己。这种来自于同学的压力促使学生主动预习、复习,主动参与讨论和其他教学活动中。他们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在一个小组中,要参与小组的全部学习过程。从相互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到合作讨论完成老师设计的重点问题,再到解决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问题等,学生在合作中加深了了解彼此信任,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一些平时学习差、不善言表、自卑的同学也在慢慢地改变自己,逐渐融入了小组的氛围中。他们学会了与同学交往,增进与同学的和睦关系。

通过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广泛的学习兴趣,分析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自信心增强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平等地参与讨论,组长和发言主讲人轮流当,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机会都是均等的。优生在合作中往往自觉充当了主角,担当了老师的助手角色,优生更优;原先不爱发言、不被老师重视、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平等的对待,他们即受到尊重,也得到了锻炼,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潜能逐渐得到发掘,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和谐发展,自信心增强,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使他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的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

4、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能力普遍得到发展,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