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亚美欧会议感悟

    2019-03-26 10:10:17 作者:韩江红           浏览数:522

第三届全国英语阅读教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训研讨会培训感悟

2018年11月21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英语教研组一行20人共同参与了在青岛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英语阅读教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训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为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与新高考。会议邀请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解读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并就读写结合教学进行指导,同时,通过高中英语教学中最为常见的语篇阅读与写作教学课例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地。

会议的上午场为专家主旨发言,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蔷《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读写课教学设计与实际》,亚美欧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洪德院长《指向科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以及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语特级教师刘晓老师《读写教学中的语篇要素分析与教学路径》。下午场是大会研究课例展示。课例分别是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芳老师的读后续写课、来自山东省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蔡璐瑶老师的文学阅读课、来自亚美欧教育研究院美国教育专家David Walker的经典原著阅读课。无论是专家的主旨讲座还是精彩的课例展示都紧紧围绕阅读教学和核心素养的主题,带给我很多启发、思考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记录自己的些许感悟。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随着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展开,三位专家在发言过程中不断提到内容就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解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王蔷教授深入阐述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心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人文底蕴在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英语作为一个奠定文化基础的学科,我们不应该忘记语言所承载的大文化,我们应该在英语课堂上找到根和魂的存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技术性的训练而忽略对意义的探究。其中我特别关注到了王教授提到的“习得”二字,在我看来,习得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习得人文、科学知识并能进行掌握和运用,进而形成自身的涵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过程的实现均需与具体的学科核心内容和学科核心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课程改革和阅读教学。需要改什么?怎么改?核心素养的提出带来的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改革。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设计都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学习内容上在将知识学习、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学习方式上更加强调对意义的探究,整合、关联、发展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即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教学设计上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当然,凡事皆需有度,目前也存在对文本的过度解读和对思维品质训练脱离语篇的现象,这一点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也有所体会,这就不禁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王蔷教授给了我答案,一堂好课必然是逻辑清晰的课,在课程进行中学生在老师不断的引导下有所顿悟,有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现在,在我自己的课堂上,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将自己的课程局限在了某一框架之下,流程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设计的很多教学中的问题真的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我没有做到“真诚地提问”,自然也不太可能得到学生“真诚地回答”。关于这一点,会后我又和我的师父韩江红老师和备课组长李敏英老师进行了讨论,两位老师告诉我,有的时候对于问题我们要有预设,但是课堂是生成性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循循善诱,给学生充足的问题和启发性的问题,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的,这其实也是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我深以为然。

关于思维品质。在高洪德院长的讲座中,高老师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实际是又一次把学生的学习方式推上新的历史方位。例如从英语课程看,英语的知识、技能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所反映的是“物理世界的情境和概念”,深层结构则是蕴含在知识技能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下午Oliver Asks for More的课例学习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老师对文化的挖掘和对思维品质的培养。这节文学阅读课以外研版选修七《雾都孤儿》的节选片段为依托,蔡璐瑶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了文化、背景的充分挖掘,从工业革命到《新济贫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蔡老师以workhouse为角度,通过不同形式(狄更斯、维基百科)帮助学生建立对workhouse的初步理解后,通过接下来的阅读发现最初理解与现实情况的contradiction,以及最后引导学生思考workhouse存在的意义If the poor didn't stay at workhouses, where would they go? And then---If the poor stayed at workhouses,---)。对workhouse边立边破边立,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虽然整个课堂给我的感觉是安静平和的,但透过屏幕,我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迸发。

关于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困惑较多的地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虽然经常让学生进行话题写作,我也每次都批改修正,但我感觉还是对写作教学缺乏系统的认识。在本次培训中,王蔷教授带来一节写作课教学案例带我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北京的171中学的孙苗老师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孙老师基于阅读文本A Life Story指导学生写自己敬佩的人,在上课的过程中,孙老师进行了三次试讲,每次都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并且每次都进行修改,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多么令人敬佩的教学精神!)。最后,通过课前话题和素材准备,课堂返利解读,组织和内化语言并基于学情分析设立了教学目标,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了互评。在学生互评的作文和学生撰写的课后感悟中,我看到了老师的用心带来的是学生的用心和对课堂的享受,这才是需要我们当代教师倾情追求的课堂。

最后,我想说的是,以上我所有的分享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当今的教育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身处教育行业的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而全情投入一节课:从设计到实施到反思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学者,教研组团队,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真诚,是通往课堂和学生的必经之路。

 

                                                   李娇

                                            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