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参加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2019-03-29 14:38:15 作者:于国娟           浏览数:31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程

标准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原因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服饰变革、断发放足、大众传媒、移风易俗方面变化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报纸为线索,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理解“人类文明是在交流融汇中不断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

 

学习

目标

分层目标

A级

1、能够列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

2、能够认识近代社会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B级

3、能够归纳总结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4、能够认识到合理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5、能够认识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

重点

 重点:列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因素及大众传媒的影响

 

学法

指导

1、结合“预习导案”,阅读教材,圈划标识教材中的关键词等相关要点,完成基础闯关中的填空

2、对于预习中出现的疑难,可上网查阅或小组内进行交流,尝试解决。未能解决的部分记录在笔记本上,以备课堂环节继续探究。

4、课堂探究部分,注意小组分工合作,认真审好题目要求,提炼材料有效信息,有效联系所学内容,规范表述答案要点。注意推选小组主发言人进行交流展示。能够认真聆听同学发言并抓住要点。

  学  过  程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1、 展示伏尔泰的观点: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并解释:《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产物。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却是舶来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诸多机构出于方便传教的目的,在中国建立报馆。但当时的报纸多为宗教性质的。并无太多新闻性质。1872年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直到19世纪末,中国官办、民办的报纸才逐渐多了起来。这时的报纸关注社会民生,记载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变迁,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新思潮,甚至成为政治斗争和宣传的武器。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报纸之眼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百态。

2、 报眼一:社会百态

首先,我们以衣食住行俗五个视角,探究中国近代的社会百态。

【衣】: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学者老师在学术思想上受到西方影响的同时,对服饰穿着的审美趣味也受到了西方影响,长袍马褂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老师们对服装的选择,老师们的着装都有哪些选择?

展示溥仪着中山装的照片及设计的意义,问:有何特点和色彩?

简介发型和足型的变迁

【食】: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问候语:吃了吗?1 、吃了。若回答"吃了",则有可能被热情的北京人民回一句"吃了再吃点"。

2、没吃。若回答"没吃",一般情况下可能被热情的北京回一句"我这吃来吧,刚得了。"但此话切不可当真,因为此话是客套话,不具实际意义。在极少数情况下(比如电影)才会出现"没吃,没吃回家吃去吧!"。所以在没吃的情况下一般说:"没呢,这就去。"其实这句问候恰恰反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以食为天,解决温饱是中国古代人民永恒的主题。

近代以来,为了“强国强种”,有关饮食和改造的大讨论在全国兴起。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进一步刺激了有识之士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质疑和动摇。我们通过报纸上的新闻和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近代中国饮食变得不仅仅是菜品,更重要的是西方健康卫生营养的饮食观念。

【住】:展示传统住宅与新式住宅的图片,解释里弄。里弄住宅从一开始就反映出本土住宅为适应近代城市生活而出现的转型现象。它吸收了联排式毗连的紧凑式布局,单体建筑仍保持浓缩的三合院楼房格局,既做到高密度,适合于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需要。高墙闭合的带有内天井的内向布局也延续了传统起居的习俗文脉,妥帖地迎合了当时刚刚迁出旧式民居的富裕人家的需求。这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之一。

【行】展示近代交通运输海陆空的方式。询问交通方式的演变会带来什么影响?

【俗】展示习俗的变化

本节总结: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于社会习俗改良的宣传和行动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初端,维新改良的深入,最终达到辛亥革命的高潮;在这短短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虽然有社会的动荡不安,政府的更迭交替,但这一潮流却不断发展壮大,并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材料二:中国社会习俗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发生嬗变的。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将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的色彩,具有附庸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

材料三:在东南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和开放城市,由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多,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这使得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同时,在城乡和偏远的山区,特别是西南、西北及东北等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地势较偏,先进的思想和言论很难到达这些地区,而且这里的人们受地域和传统的影响,很难改变他们的顽固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特点。

 

3、 报眼二:追根溯源——为什么社会生活会出现多方面的变化?

【探究一】

材料一: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人讥笑。“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材料二:清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一朝除去,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材料三: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垂辫既易污衣,梳刮又费时,为外人指笑。既缘国弱,尤遭戏侮。

【探究二】

材料一:19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 ……培养了一批女性优秀人才。——《试述十九世纪中国教会女子学校教育 》

材料二: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地区的情况时说:“革命后, ……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1902年6月28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内容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自愿出嫁……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均可。”

材料四:佟新《中国女工工作史研究》中,关于1914年工厂职工分行业类别和性别的比较中,女工占37.4%……

 

总结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因素。

 

报眼三:通古鉴今

以大众传媒为视角,

总结大众传媒的作用,思考如何对待大众传媒

 

 

 

 

 

简单了解中国报纸的发展史

 

 

 

 

 

回答:长袍马褂、西装革履、旗袍

 

 

 

答:中西合璧、政治色彩

 

 

 

【找同学演绎】

 

 

 

 

 

 

 

 

 

 

 

 

 

 

答:生活方式、观念,加快联系

 

学生对照学案,纠正自己的答案。

 

 

 

 

 

 

 

 

 

 

 

分组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中相关的信息和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交流、探讨,得出相关结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给予点评、补充。

激发学生兴趣,认识中国是报纸的最早发源地,培养民族自豪感但是中国近代,报纸却成了舶来品,通过转折去体会社会转型下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从历史中联系现实与生活,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关注社会物质生活演变下,其实反映的是观念和思想的变化。

 

通过里弄,体味中西文化融合。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特点

1.中西并存,中西合璧。

2.不平衡性。

3.被动到主动。

4.政治色彩浓厚

5.附庸性、进步性。

 

 

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材料,认识中国断发、女子变化的及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提炼信息、规范答案以及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两个角度,概括总结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因素有哪些?

 

 

 

课堂小结

   全媒体时代,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传媒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